廣州白云樓魯迅故居:
讀書與革命的地方
漫步在廣州魯迅紀念公園中,可以看到有一個以魯迅為原型的文化旗手的雕像,他提著匕首,握著投槍,眺望著當年戰斗、生活過的地方一白云樓,這是一座在1979年12月被廣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建筑,曾是魯迅在廣州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。
白云樓建于1924年,位于廣州越秀區白云路7號,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三層樓房,面向東南方,西靠東濠涌,近臨珠江,環境比較清幽。原本是供郵政部門使用,后來用于出租。魯迅從1927年3月29日一9月27日一直在此居住。
1927年1月29日,魯迅初到廣州,就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,居住在中山大學鐘樓(今廣州市文明路215號魯迅紀念館)。3月1日中山大學舉行開學典禮,魯迅作了題為《讀書與革命》的演說,諄諄教育學生“讀書不忘革命,革命不忘讀書”。
1927年3月29日,魯迅搬出鐘樓,遷居白云樓2樓的1廳3房作為居所,他和許壽裳各住一間,許廣平和女工合住一間。
剛搬進白云樓不久,魯迅就聽聞李大釗被捕的消息,他對此憂心忡忡,預感到革命的果實很有可能被葬送。為此,當廣州在熱烈 慶祝北伐軍攻占上海和南京的時候,他寫下《慶祝滬寧克服的那一邊》一文,表達了他對革命的擔憂。果不其然,4月15日國民黨在廣州發動了“4·15”反革命政變,當時有大批革命青年被逮捕甚至遭到屠殺,中山大學也有一批學生被捕,其中包括魯迅先生的學生、中共廣東區委學委會副書記、中山大學學生會主席畢磊。魯迅先生得知情況后,立刻設法營救被逮捕的學生,在極力勸說校方出面保護學生無效后,便憤然于4月21日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,以示強烈抗議,開始蟄居白云樓潛心寫作。
廣州白云樓魯迅故居
魯迅的房間窗戶正對馬路,還可以看到遠處的青山,是個創作的好地方。蟄居白云樓半年的時間里,魯迅編訂了著名的《朝花夕拾》和《野草》,寫下了《可惡罪》《小雜感》《略談香港》等30多篇富于戰斗性的雜文、散文。此地不僅是魯迅先生生活的地方,更見證了魯迅先生的革命思想由萌芽到發展最終夯實的過程。雜文集《而已集》記錄了魯迅在廣州期間的戰斗業績和思想轉變的過程。
1927年9月27日,迫于形勢,魯迅和許廠平一同乘船離開廣州,奔赴上海繼續他的革命事業,直至生命最后白云樓魯迅息。對于人的一生來說,魯迅在廣州的停留是短暫的,然而,他的革命思想卻是在這里形成和夯實。
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魯迅故居仍保持著當年魯迅居住時的原貌,整個房間布局和擺設都比較簡單樸實,擺在會客廳中竹制的椅子、螺旋式的破舊樓梯,都顯示出主人簡樸的生活作風。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壇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,對于中國文化 的發展和革命的斗爭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,而魯迅的故居也成為極具歷史價值的遺跡。廣州的魯迅故居不僅保存了魯迅生活過的痕跡,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他的歷史,更承載了一個時代的歷史記憶,見證著社會的變革和時代的變遷。
魯迅故居外景